重庆二十九中学公立

专业与就业指导量身定制雄厚的师资队伍完美的教学设备军事化的管理优美的教学环境完美的就业体系学校咨询老师1对1
当前位置:学成网 > 初中学校 > 重庆初中 > 重庆二十九中学
当前位置:学成网 > 初中学校 > 重庆初中 > 重庆二十九中学

重庆二十九中学

性质:公立
层次:中学
重庆初中
重庆二十九中学
4.6 很好环境4.6分   师资4.8分   服务4.6分   效果4.4分
院校性质:公立办学层次:中学
学校形式:全日制建校时间:1907年
学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邹容路139号
重庆初中
资讯MORE+
学校介绍
学校介绍

  学校简介

  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是重庆市首批联招学校,市级重点中学,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创建于1907年,其前身是巴县中学和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革命前辈张闻天、萧楚女曾在此执教。邓小平同志留法在此就读"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学校占地150余亩。

  历史沿革

  背景

  清朝末年,满地狼烟,清政府失地赔款、丧权辱国。有识之士主张废科举、兴新学,以富国强兵,抵御外侮,振兴中华。重庆二中(原巴县中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新式学堂。

  简史

  1907年,巴县举人文国恩发起,周绍伯主持筹办巴县预备中学堂,选定重庆机房街(今五一路)巴县师范班地址为临时校址,时巴县视学、日本宏文学院师范部毕业的曾吉芝(曾纪瑞)兼任监督(校长)。

  1908年,建于会府街(渝中区石庆市蜈蚣岭,今盲哑学校处)的新校舍落成,学校迁往会府街。学校监督(校长)数易其人,1908年为周莲舫,1909年为周少伯,1910年为朱必谦(同盟会员)。

  1911年武昌辛亥革命成功,校长朱必谦带领巴中师生、皂衣短服、手提指挥刀、前往通远门、斩关落锁、迎接起义军入城。1912年,巴中第一班毕业,招收第二班新生,这一班学生胡子昂,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巴县中学、川东师范、重庆联中等成立“川东学生救国团”,后改名为“川东学生联合会”,发表了《救国宣言》和《哭告同胞书》,巴中学生在教师兰锐甫的支持下,积极参加各种爱国活动,七班学生麦国镛当选为联合会会长。

  1921年,中国工人运动先驱邓中夏来渝举办暑假讲演会,会址设在巴县中学内。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广州开办黄埔军校、准备北伐。巴县中学学生郑炽昌、王德清、曾阳会、李福太、杨学孔等先后考入军校,参加北伐,有的牺牲在战场,有的牺牲在蒋介石反共屠刀下。

  1926年,北京学生和工人代表为反对“八国通谍”,遭到野蛮屠杀。重庆各届成立“北京惨案重庆国民外交后援会”,会上巴县中学学生郑鼎勋被推选为七人委员会委员,巴县中学“破浪社”社员罗泽涵(罗西玲)也参加后援会工作。

  1927年,重庆发生“三·三”惨案,巴中教师漆南薰(国民党左派,莲花池党部领导人之一)被军阀枪杀,巴中学生多人受伤,巴中学生会主席孟世珍(共产党员)被迫撤离学校。当时,中法大学、中山中学、巴县中学、川东师范被誉为重庆左派的四大支柱。

  1928年,由于学校规模的扩大,县政府在两路口先农坛(今体育馆处),征地一百多亩,修建巴县中学新校舍。#p#分页标题#e#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学生积极参加重庆各界反日救国活动,校长赖向农提出“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口号,后又提出“苦学力行,救亡图存”的口号。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巴中组织“巴县中学农村宣传队”到各地进行抗日宣传,不少巴中学生奔赴延安。

  1938年夏,为了避免日机轰炸,巴县中学随巴县政府一起迁入巴县渔洞溪石房子。

  1943年秋,巴县中学开始办高中,招收第一个高中班,巴县中学成为一所完全高中。

  1946年,巴县中学师生经过反复不懈的斗争,迫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及其警卫部队迁出两路口原巴中校舍,学校于1946年迁回。

  1949年,周行野、彭立人、卢光特等地下党领导人在巴县中学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地下斗争,国民党军警包围学校,抓走学生会主席等11位同学,彭立人被囚于渣滓洞,解放前夕牺牲于中美合作所松林坡。

  新生

  1950年,学校交由重庆市文教局代管,1951年5月巴县中学正式划归重庆市文教局领导,并且更名“重庆市第二中学校”。

  1953年秋,二中校地划入大田湾体育场建设用地,二中迁入化龙桥交农村。该地原为饶国模同志办的大有农场,有大片香蕉园,抗战时期是国民党交通银行、农业银行高级职员住宅区。

  1954年,各校掀起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热潮,校长张富洁总结交流了胡世荣老师的教学经验,成为当时改革典型,1955年,成为重庆中学唯一赴苏参观团代表。

  1958年和1959年的高中升学考试中,二中名列前茅,1959年高考,全市文科状元和理科探花均在重庆二中。

  2000年10月,为适应渝中教育发展的需要、发挥两校优势,根据渝中区区委、区府决策,原重庆二中和原重庆二十九中合并为新的重庆二十九中,原重庆二十九中为走读部,原重庆二中为住读部。两校合并,为名校建设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合并后的重庆二十九中实现了资源重组,学校在融会中逐渐壮大。

  教学设施

  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本部经过整体改造、校舍全新、设施齐全、布局合理。设有现代信息技术中心和各学科实验室、综合办公楼、篮球馆、体操馆、图书馆。教学大楼被列为重庆市十大优秀建筑、大型屋顶塑胶运动场位列全国中学之首。分部按全国示范性高中标准设计建设,是一所崭新的现代化园林式寄宿制学校。

  师资力量

  师资雄厚 管理超群在全国优秀教师、省优秀校长、中 青年专家、研究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138人。青年教师优质 课多次获得省、市一等奖,学校多次获办学水平评估一等奖。

  办学特色#p#分页标题#e#

  目标力争建设水平高,立意新,特色突出的品牌学校。原则个性化、创新性教改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立足本校,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提高师生素质服务。结合学校实际,以中、微观课题研究为主。做到研究有一定的前瞻性,创新性,普及面大,研究水平较高,过程管理严密,适用性强,社会影响较好。每两年出一本学校教研论文集,每两年开一次全校性的学术论文交流会。重点推进二十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见课题研究方案)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和时代特色。

  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立人之本,立校之本。能够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确立学校德育的主体性框架和工作思路,体现自身的优势,解决自身的问题,建立相对稳定有效的运行机制,形成学校德育特色,是体现学校德育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德育走向成功的可靠保证。在今后的几年中,德育工作要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科学规范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把德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加强学校体育、美音和劳动技术教育。我们将以学校德育基础性工作的规范化和特色工作的创造性作为工作的基本要求,通过德育研究、德育管理、德育实践等方面的校本化,从而建立起具我校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 我校德育工作机制的构建中要树立"整体"观念,要凝聚育人合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互动,政治课、班主任、团队三位一体,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整体运行机制,努力开发解放碑地区、红岩村地区的德育资源;德育的管理、指导、研究、评价也构成一个整体,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看成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校本德育机制的构建唯有整体认识、整体设计、整体推进,才能保证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

  办学成果

  学校德育经炼被收入国家教委和中宣部主编的《怎样塑造中学生的心灵》和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 育活动百例》。学校是重庆市首批文明学校,重庆市德育最佳文明单位。教研成果显著,教学质量高。《中学物理实验室教学研究》获全国物理实验室一等奖,教具制作获全国二等奖,《中学数学同步导学实验》获重庆市软科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双百工程》重点课题《城市初中教育现代化实验》获得了创新性成果,在我国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师生教研论文、科技作品及有关竞赛共200多项(次)获全国金奖、银奖及省及奖。学校初中毕业会考成绩获渝中区"十连冠",高中教育质量居全市前列。恢复高考以来,曾获四川省理科状元,重庆市理科状元和省、市单科第一名,先后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名牌大学输送高才生500余人,为川大、重大、武大等全国重点大学输送数千名学生。2001年联招上线202人,位居市、区前茅。高考升学率99.0%,本科录取率85.2%,重点录取率60.1%。清华、北大录取10人,有8人获全国澳赛一等奖取得保送生资格,有11人获艺术特长加分,有32人获体育特长加分。学校是2001年北大、清华录取大户和全市保送生最多的五所学校之一。学校多次获重庆是高中教学质量优秀奖,渝中区高中教育质量一等奖和初中教育质量综合奖。#p#分页标题#e#

新闻推荐MORE+
热门专业MORE+
学校推荐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