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都江堰市聚源镇中学紧靠走马河畔,倚国道213线和成灌高速公路,距市区8公里,是一所闻名全市的初中高质量寄宿制学校。学校有教职工100余人,29个教学班,在校生1600多人,住读学生1400多人。在都江堰市农村中学中,在校生人数和住读生人数都位居全市第一。
教育理念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第一要务,把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作为重中之重,把促进学生不断走向成功侨为根本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坚持在"两改"中不断创新。学校坚持以教育科研作引导,推动学校"两改"工作,促进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教育行为方式的变化。学校从实际和需要出发开展了省级课题"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系列训练"、成都市级课题"初中数学新课堂教学模式"、"初中物理六步启发式教学模式"等项目的研究与实验。教育科研丰富了学校成果,激活了学校的改革与研究,保证了学校改革的科学性与探究性。
荣誉奖项
聚源中学自1969年办学以来,已走过38年的办学历程,办学经验丰富,在各个教育发展的历史时期都创造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年,向各类高中输送了大量的优秀生源,其中每年踏进都江堰中学大门和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的优秀学生近3个班,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和社会的赞誉,家长的欢迎,被教育局定为都江堰市的十大生源基地学校。2006年因学校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就,聚源镇被都江堰市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强(乡)镇”荣誉称号。
学校师资队伍雄厚,教师群体素质优良,教学经验丰富,教师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创新,教研、教改走在全市前列,教学成绩优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被成都市教委验收为合格初中学校。1998年获都江堰市“文明单位”称号,2001年被市教育学会定为“团体会员单位”,2003年经教育局的严格考评,以优异的成绩被评为“都江堰市校风示范校”。学校连年因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受到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
学校以首创农村初中寄宿制教育而闻名全市,每年因向各类高一级学校输送大量优秀学生成为本市十大生源基地校之一,每年因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而受到了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表彰;学校先后被授予成都市级"合格初中"、都江堰市级"文明单位"、"校风示范校"等称号;学校通过创建农村名校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学校已成为本市农村初中教育中的一所优质学校,在本市及周边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p#分页标题#e#
师资力量
聚源中学教师队伍年轻化,专业化程度高,学科教师配套齐备,改革创新意识前卫。学校重视教师的高学历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学校现有本科学历和正在进修本科的教师共88人,市级骨干教师12人。中学一级教师33人,高级教师6人;校长谷胜聪同志获成都市优秀校长和“商行园丁奖”优秀校长奖励,学校有省级荣誉称号的教师2人,成都市青年优秀教师1人,都江堰市级青年优秀教师6人,都江堰市首届“新十女”2人;全校有党员干部和党员教师42人,市中心教研组成员教师5人,市学科带头人3人。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又启动了“名师工程”。有15位教师作为第一期“名师工程”的培养对象。学校还给每一位新教师指定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作师傅,加强新教师的传、帮、带活动,给新教师压担子,制定新教师培养的3年培训计划和5年成长目标,尽快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使他们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和教学质量稳定提高的坚强后盾。
特别是师德师风的建设,教师做到了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师时间观念特别强,爱岗敬业表现尤为突出。校园内看不到无事闲聊的教师,有的是上课或备课改作业。正是有了这支团结一心,拼搏向上,甘为教书育人“灵魂工程师”教师队伍的不懈努力,学校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设备设施
为了适应和满足农村城镇化发展对农村优质教育日益扩大的需求,学校又通过多方筹措,投入100多万元,新建可容纳1000人的学生公寓和学生餐厅,完善寄宿制教育的条件设施。与此同时,通过改革和创新,形成了学生服务和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全新运作机制。学生公寓面积近4000平方米,备有床位近1000个,专职服务人员达10多人。
优越的寄宿制条件,学生需要为本的诚信服务,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质量,树立起住读教育的质量品牌和良好声誉。学校寄宿制教育,在全市及周边地区形成了强烈的辐射和影响。"聚中人"在各个教育发展时期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值得荣耀的骄傲。超越自我,卓越发展,是"聚中人"的不懈追求,更是"聚中人"的可贵行动。"聚中人"正抓住机遇,向着农村名校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挺进。
改革发展
学校的发展,教育的改革,质量的提升,教育人才是根本的保障。这些年来,学校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人才强校战略,把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开发作为重中之重,努力促进教育人才资源向教育人才资本转变。学校积极改革对教师的评价和利益分配制度,对教师的评价注重能力和业绩;利益分配向优质推进;在评价晋级方面打破论资排队。这系列改革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成长发展,坚定实施名师工程。#p#分页标题#e#
按照教育思想先进、师德修养良好、业务精良、善于教学、有专长特色的要求培养教师队伍,用名优教职工引领和带动新教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关心教师生活,合理满足教师需要,尊重教师差异和创造性劳动,关注教师发展,尽可能为教师的学习进修自我展示、评优晋级提供机遇平台,通过帮助教师成功促进学校走向成功。
鼓励教师从事改革和教育科研,使广大教师在教改科研中得到提高、升华和发展。通过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开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形成了队伍年轻化,富有改革创新活力、专业化程度高、学科配套、教学教研能力强、适应课程改革、学生欢迎的教育人才队伍。正是这支高素质的优秀教育人才队伍,促进了学校振兴和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从而树立了学校良好声誉和良好公众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