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8篇)

作者:作文录 2024-11-28 23:12:20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8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形成教学框架,完善教学过程,同时具有提醒功能,提醒教师什么是重点和难点,以及在这个时间段要讲什么、计划多长时间等。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解决问题方面: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方格纸。

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情景引入: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关注奥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24-29届奥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24-29届奥运会美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谁可以帮老师想想办法。

将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明如何画图,并运用实物投影展示正确的和有问题的画图。从而板书画图时注意方面:标题、图例、制表时间。(课件演示画图步骤。)

4、练习运用,初步分析。

讨论: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1)表示多种数量;

(2)方便地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3)方便表示数量的发展变化趋势。

5、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预测、提出建议、作出决定等。

6、欣赏体会,总结本节学习内容。(课件演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的中的运用。)

课件出示课后小调查。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标题 图例 制表时间

多 比较 发展趋势

预测 建议 决定

教后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是很完善,没有把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学生说的有点少。其中在教学中美两国统计图合并后,我设计了一各让同桌根据图互相提问题的环节,由于是课上的突发奇想,所以组织开展的不够完善。其实这里如果组织好的话,应该可以成为这节课的一各亮点。让学生去根据图提出让别人回答不了的问题,这个设计本身就让学生对于图有了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里很遗憾。

2、通过一次试教和一次评优,使我一次次做了更多的思考,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把握页更大了。第一次我的一些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强,如:看这张统计图你能知道上面?所以有些学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正式上的时候,我对问题做了仔细的分析,如:从这幅统计图中你了解了上面情况?你认为中国队的成绩好不好?为什么?使问题更加有针对性。

3、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预设上的教学重难点设计的不够全面。应该把绘制图也加上去,从而通过画出的图让学生看看统计图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

4、现在课结束了,我还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怎样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时刻都围绕着老师转、围绕着学习转?但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总是发现学生一不留神就走神了。请各位同仁给给意见。

这是我在市评优活动中上的一节课,教学预设不是非常详细。由于比较匆忙,还忘各位同仁谅解。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统计知识在生活的应用,提高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中国最南端的'位置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北的位置在漠河县,课件出示,给出了两地x年4月7—10日的最高气温,你看懂了吗?

2.从折线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二、新授。

1.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走势。在统计图的右上角,这个叫图例。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南北两地的最高气温情况,从图中就可以找出来。让学生找并说一说。

3.对比:两条折线中,曾母暗沙每天的最高气温都高于漠河的最高气温。

4.小组讨论:根据图中的气温走向,你能预测一下随着日期的推移,气温会怎样变化吗?

5.从图中找出以下问题?

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

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三、深入拓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正上方写统计图的标题。

2.右下方标明制图的日期。

3.根据两组数据的多少和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水平射线为横轴,竖直射线为纵轴。

4.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2℃。

5.设计图例。用实线图例表示_______,用虚线图例表示_______。

6.根据数据的大小,分别描出两组数据的对应点,再根据图例连接各点。

四、习题巩固。

1、85页试一试,独立完成。

2、85页练一练,独立完成,同伴之间相互交流。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显示数量的多少和进行数量的对比。

折线统计图特点:可以显示出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3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五(下)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全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根据要求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解决相应问题。

3、 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电脑、视频展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江南春雨

说说有关“春雨”的诗句,为什么还说“春雨一滴贵如油”呢?

【设计思考:在唯美动画背景中,和学生交流关于春雨的古诗,体会春雨多; 与“春雨一滴贵如油”的谚语发生冲突。教师的解说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春季降雨量情况各不相同。课前短短几分钟,学生经历“美——疑——悟”的过程,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关于气候的一些常识为新课的引入作了铺垫。】

一、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读图辨析,复习旧知

(1)出示两张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一张是“春雨绵绵”的无锡,另一张是“春雨贵如油”的.北京。

(2)判断哪张是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哪张是北京的?并说明理由。

判断交流

追问: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单位 ,每一格单位长度是 。

追问:你还能看出什么呢?

过渡:北京就是一个冬春干旱,夏季多雨的城市。

小结:像这样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地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设计思考:课前谈话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辨析两张降水量统计图,复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名称、特点、作用,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对比激疑,引出新知

谈话:从这两张单式统计图中,你能很快看出北京和无锡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学生交流得出两张图合二为一方便比较。

示范画图:借助白板把这两张图合为一体。

明确:因为是对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进行统计,图中会有两条折线。为了加以区分,可用图例说明。红色实线表示北京的月降水量。蓝色虚线表示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的名称要稍作改动,横轴仍表示月份,纵轴仍表示降水量。同样要写上制图的日期。

画图的步骤:描点写数据、连线

揭题:这就是一张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设计思考:此环节教师提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从而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顺应学生的想法,用电子白板将两张图合二为一,与学生一起完成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操作后,对如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有了较清晰的印象,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教师的操作给学生提供了准确的示范,也为之后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打好了基础。】

2、观察比较,获取信息

谈话:你能根据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吗?你是怎么看的?

追问: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从整体上看1~7月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12月的降水量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但每个月的降水量不同,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也不同。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上又获得了大量的.信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具有哪些特点?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设计思考:通过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看图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情况,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谈话: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出示练一练1:改名称为我国男女生6岁以后平均身高统计图)

探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现在身高多少?与我国同龄的小学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追问:为什么他们的身高和统计图中的不一样?

4、巧妙延续,独立制图

启发提问:看了这张图你有什么问题?

谈话:同学们认为生活中男生最后基本都比女生高。这只是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事实怎样要用数据来说明。

出示:我国12~18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提问: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明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学生在练习纸上作图(一生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操作画图)全班交流反馈。

交流: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约在哪个年龄段开始超过女生?

请你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变化有什么不同?

追问:回答刚才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为什么?

【设计思考:此环节是对“练一练”情境的巧妙延续。对练一练名称的修改引发学生对统计图质疑,利用生活经验制造冲突,自然引出12岁之后男女生身高的发展统计图,教师出示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的弱点更烘托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的长处。此时学生迫切地想动手独立制作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学习兴致再次高涨。电子白板的遮罩、双页显示等功能的合理运用,既激发了兴趣,又提供了适时的教学反馈】

三、应用新知,拓展延伸:

1、举例: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有广泛的应用。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复式折线统计图?

2、出示: 20xx年上海和悉尼的月平均温度。

追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追问:是20xx年悉尼气温又一场,还是悉尼气温一贯如此呢?

出示:悉尼145年间与20xx年年平均气温统计图。

老师暑假想去悉尼旅游,你会建议老师带什么衣服呢?

探讨交流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回顾旧知

出示2005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

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05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第62页的“试一试”。

2、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逐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现最佳的统计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

例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最近,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旱灾,已经连续几个月不怎么降水了,旱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我们每个同学都为灾区人民捐了款,是吗。看来,降水量、气温等自然现象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我们镇江市的降水量统计图,就是这个数据有点久了,是2003年的。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例图1。

(1)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提问: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 mm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3)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我们镇江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2、出示例图2。

(1)这里还有一张著名的海滨城市-青岛的统计图,(出示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青岛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3、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通过对刚才2幅统计图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

4、比较:你能快速地比较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不能,如果能则通过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

5、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比较出来吗? (生:合在一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问:就这样一合吗?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相机出示:①标题;②实线和虚线;③统计图右上角的镇江和青岛区别图例。

(3)出示修改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完成板书)

6、分别出示教材上的三个问题:班内交流,

①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知道的)

提示:可以比较相应月份的点,根据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小作出判断。

(必要时,还需计算一下)

②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可从各月降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7、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你觉得这样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方便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板书)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下面请同学们来看这幅图。

四、自主探索,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让我们来了解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

(1)学生看图理解,组织全班交流:

①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②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提问:

①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

②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比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么样?

③对低于平均身高的同学,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教育:不挑食,使营养均衡,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3)强调:在6——9岁,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长要快,10——12岁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过了男生。

(4)拓展:对于这张图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有一个问题:这两条折线会一直往上升吗?为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下面再用折线统计图来研究北京市2004年4月份一周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1)指明读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

1、怎样确定表示每个数据的点的位置?

2、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指名学生口答问题,并展示学生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提问: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①描点;②标数;③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④统计时间。)

相机板书:描点、标数、连线、统计时间

(5)提醒学生:完成复式统计图时,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同样,要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6)媒体出示折线统计图: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7)看图回答三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①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②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8)回答上面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为什么?

五、总结质疑,拓展延伸

1、总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折线表示,与普通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它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而且能方便两组相关的数据进行比较。

质疑:复式折线统计图只能用两条折线吗?(不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有时也可能有三组数据,用三条折线来描述。)

2、课堂作业:小练习册

教学板书:

复式折线统计图

表示数量的多少 增减变化情况 便于比较

描点、标数、连线、 日期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的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

3、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表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

教学过程:

读统计表

1、让学生读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表。

2、交流从表中得到的数学信息。

读统计图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两幅折线统计图。

2、看图回答问题

(1)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从两幅图中分别了解到哪些信息?

(2)我国男女人数的差距有什么变化?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3)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预测一下:到20xx年我国人口大概是多少?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完成统计图

1、看书,让学生了解表中的内容。

2、观察未完成的统计图,了解图中不同颜色的点表示什么?

3、完成统计图。

4、交流,展示。

5、看图回答问题。

6、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

练一练

1、先读统计表,了解表中得数据信息。

2、提出制图要求,鼓励学生尝试完成。

3、交流展示。

4、看图回答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7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做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

(2)出示折线统计图。这是什么类型的统计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你能猜一猜我们会学什么样的折线统计图吗?

二、 例题讲解

1、出示青岛市降水量图

观察:

①你能说出青岛市这一年那个月降水量最多?那个月降水量最少吗?

②从图中除了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你能说一说青岛市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增减变化吗?)

出示昆明市降水量图

①从图中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

②谈话:图中各有几条折线,像这样的叫单式折线统计图。

谁能说说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多少,增减变化)

2、下面把两幅图放在一起比。

①继续观察,你能很快地回答: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那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②你们为什么不能很快的回答?(发表意见)

指出:每幅图只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情况。

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那合成的统计图叫什么统计图呢?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逐步呈现

(添加图例——添加折线及数据——修改名称)

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

①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

②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

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④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⑤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

⑥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自主阅读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统计图的图例告诉我们什么?男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趋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这幅统计图统计的的是什么内容?你对“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是怎样理解的?)

(3)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你认为我国6—12岁的小学生,是男生身高增长的快,还是女生身高增长得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大约几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是相等的?)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当出现学生身高明显低于平均身高时,教师问其他同学:你们想对他提什么建议吗?(注意营养均衡,加强体育锻炼)

(5)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每小格代表多少?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纵轴上的标尺一格表示多少厘米?而110厘米以下的部分是怎样表示的?这幅图为什么不从0厘米开始向上5厘米5厘米地一直画到155厘米,或者每格表示20厘米从1厘米画到160厘米?)

谈话:为了是绘制的统计图更加美观,更能突出地显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有时就像这幅图一样,把标尺省略一部分。

(二)、课件出示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销售量统计图。

1、情景介绍:假设你是位苏宁电器家电柜的部门经理,“五一”期间电器比较好买,现在仓库里电器不多了,需要你到厂家进一批电器来销售。

2、问:你会选择哪一家呢?(口说无凭,要拿出数据来说话。)

3、小结:看来学习统计图还真有用。

(三)、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自主审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多媒体出现绘图过程,问:你认为要准确无误的绘制这幅折线统计图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你来给同学们提个醒!)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回答这两个问题时,你是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回答的?为什么?这说明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及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更有利于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自选作业

1、请把你和同桌家里近六个月来的电费统计出来,作成折线统计图,并作出分析。

2、结合今天的课程,写一篇数学日记《生活中的好朋友——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篇教案是取自赵老师之手,我略作了修改,上完后,有几点感想:

一是统计表的内容不能太单一。

二是统计表的内涵需要和生活密切联系才有意义和现实价值。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判断和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统计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统计的'知识?

生:学过怎样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把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师:学过哪些统计图?

生: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师: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数量的变化趋势。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合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例2的情境图和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数及死亡人口数的折线统计图。

师: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师: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01—2010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并且制作了折线统计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从这两幅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1:从两图中可以看出这几年上海出生人口数呈上升趋势,上升的幅度比较大。

生2:死亡人口也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比较缓慢。

生3:还能比较出每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情况,但比较麻烦。

师: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谁能想出好办法?

生1:有复式条形统计图,也应该有复式折线统计图吧?

生2:可以把出生人口数统计图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

师:真是个好办法!应该怎样做呢?

生1:要画两条折线,可以像复式条形统计图那样用颜色区分开。

生2:还得用图例说明区分开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

师:同学们都太棒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你能完成这个统计图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展示学生作品。

(用图例粉色线代表出生人口数统计图,用绿色线代表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师:怎么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注明图例、描点、写数据、连线。

师: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并用不同的线段分别连接表示两组数据的点。

2.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点。

师: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二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生1:二者都是折线统计图。

生2:都能反映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板书:变化趋势)

生3:不同是单式折线统计图只有一条折线,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两条折线。

生4:复习折线统计图可以更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便于比较)

3.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

师:完成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请思考: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3)结合全国2001-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都多于死亡人口数。

三、巩固练习

1.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完成填空。

2.完成课本109页第4题。

3.完成课本109页第5题。

四、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109页6题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会了什么?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编辑特别推荐: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8篇)2025年个人工作计划(精选41篇)《大国工匠》观后感(精选10篇)【经典】黄道婆教学设计公司资产评估报告(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