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族学校简介
北京市民族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解放初校名为长营小学,归通县管,有一至六年级共6个教学班,学生210人,教职工10人。1958年学校划归朝阳区,改名为长营中心小学。随后学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到1963年有教学班21个,学生789人,教职工35人。从1972年开始,为了解决长营地区孩子上初中难的问题,学校“戴帽初中”,开始招收初中生,但仅限于初一年级,1978年学校增设初中部,成为一所九年制学校。
北京市民族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师生由回、汉、满、蒙、朝鲜、土家六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师生约占全校总人数的30%。
办学实力
学校硬件设施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配有现代化的各类实验室、专用教室及标本室、武术教室、书法教室等特色教室。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在校生1000余名,教职工近100名。其中,中层及以上干部12人,专任教师78人。近年来,学校依托《北京市民族学校中青年后备干部人才库制度》,培养了10余名校级中青年后备干部,充实和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依托《北京市民族学校骨干教师梯队培养计划》及“青年教师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以德为本,全面发展,为学生培植健康成长的沃土。”理念,为学生成长创建良好的环境。塑造品质优秀,个性健全,行为规范,具备一定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世纪新人是学校孜孜以求的育人目标。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学校以《星级班级评比制度》为依托,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以爱生为教育工作的主旋律,循循善诱,严格管理,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学风,创设了良好的校园文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扩大,北京市民族学校全体教职工将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和励精图治的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力争在百舸争流的改革大潮中,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打造优质教育品牌,为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