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简介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坐落在自然风景优美,人文气息浓郁的中山大学校园(南校区)西区。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和中山大学一样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早在中山大学的前身广东大学时期,就有了附属中学。1926年,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划归广东省教育厅,名为省立中山中学。1927年,中山中学重回中山大学,始有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后来,因抗日战争、国内战争以及政治运动等历史变迁,学校颠沛辗转、拆、并、合、停,直到1993年,中山大学决定复名重开附属中学。至今,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以“国有民办”体制已经蓬勃发展22年。
复办之初,学校开设初一年级两个班,以后逐年发展,到1996年,有了首届初中毕业生,同年,开始招收高一新生。1999年,首届高中生毕业,高考成绩完成市教育局下达指标的三倍多。至此,学校在筚路蓝缕中完成了一个完全中学的基本框架。从2000年起,学校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管理质量和办学水平一年一个台阶。
学校持守“秉承逸仙文化,培育现代公民”的办学理念”,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和提炼,确定了“以逸仙文化为基础,以博济教育为特色,办一所与中山大学品牌相媲美的民办精品中学”的办学目标。
学校现有教职工14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10人,全部来自于全国各重点中学和重点师范院校。教师个人素质良好,尊重关爱学生,专业背景扎实,教学技艺精湛。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教师占15%的比例。高级教师30人,一级教师40人。还有常年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德国聘请的专职英、日、德语教师。有20多名教师分别担任广东省、广州市或海珠区学科教研中心组的理事长、理事或特约教研员。整个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精诚团结,锐意进取,表现出勃勃向上的朝气。这个团队用智慧和努力实践着学校的教风:启智育心,至诚至善。
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以校为本、课程引路、教研教改、科研兴校。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个层次及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形成优化的课程体系。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大活动课,构成了普及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两个层次。学校努力推进新课程实施标准。面向全体,全面关心,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和考试。学校有科技创新培养计划,如中山大学工学院支持的“云梯计划”,逸仙学院支持的高中理科实验班,还有大学外语学院支持的德语、日语选修课程。学校不单纯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而是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品德修养,兴趣爱好,个性特色,知识视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p#分页标题#e#
学校人际关系亲和融洽。师师、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尊重。阳光和笑脸自然地浮现在师生脸上。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对陶冶学生心智、提升学生品味、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创新能力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学生在和谐的环境里健康、快乐地成长,精神面貌良好,内心世界丰富。学生素质和表现受到家长、社会各界的肯定。
附属中学是校中校,园中园,学生就是花中花,景中景。依托中山大学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的人文、科技资源,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将一如既往,以真诚的态度、实干的精神、规范的管理、严谨的作风,不断精细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兢兢业业,笃志笃行,赓续传统,常进常新是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