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市兴民中学简介
兴民中学创办于清光绪29年(1903年),校址在兴城大巷里李家祠一带,初时称兴民学堂,由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萧惠长创办,抗日护台爱国志士丘逢甲为首任校长(聘),何子渊为首任学监(督学)的一所新型学校。1913年改办为四年制中学,1923年定为三年制初级中学。1929年,兴民、县立、高级三间中学合并,命名为兴宁县立第一中学,原兴民中学校舍为一中校舍的一部分,称为北院,初中班级设于此。1956年,兴民中学在现址复办,1970年起增办高中,并逐步成为规模较大的完全中学。
办学条件
整个校园终年绿树成荫、繁花掩映、环境幽雅。校内有古色古香的棂星门、状元桥、戟门、大成殿、尊经阁以及飞阁流丹的读书亭。其中,大成殿是省级文物,殿内保存着清代康熙御匾“万世师表”。校内还新辟了生物园、地理园、文化长廊以及素质教育专栏,文化氛围浓郁,是”学院式、园林化”的求学育人的理想场所。新建的校门保持着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红墙绿瓦,美轮美奂,气宇轩昂,是兴城一大景观。
校内有分散的互不干扰的教学楼5栋,综合楼1栋,学生宿舍2栋,师生厨房1栋。图书馆藏书6万余册,各类报刊100多种。有独立的标准足球场1个,羽毛球场2个,篮球场3个。综合楼装备了一个阶梯教室,两个多媒体教室,三个计算机教室(各有电脑60台),一个课件制作室,一个语言实验室以及一个用于教师培训的计算机室。
师资力量
全校共有教职工217名,专任教师163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3人(含特级教师1人),中学一级教师98人;有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劳动模范5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10多人,组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办学特色
自2000年4月评为“梅州市一级学校”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这一宗旨,高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成立文学社、文艺队、合唱团、足球队、篮球队和各类学生社团。我校“南院”文学社刊物《兴民文苑》至今已出版了148期,学生的优秀作文专集《采薇》亦已出版了五辑。文体活动多姿多彩,学校文艺队多次代表兴宁市参加省、市中学生文艺汇演并获奖。学校重视艺术教学工作,做到“四到位”:领导到位、师资到位、教学设备到位、措施到位。2006年高考,该校艺术类考生共有18人上省线,遥遥领先于其它普通完中。该校2006年开设的初一年级音乐特色班,经过半年多的探索、实践,收到显著成效。特色班的学生在文体方面文化成绩方面均远远高于普通班,真正达到了全面发展。#p#分页标题#e#
办学成果
兴民中学近百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万千英才。如:革命家陈坦、张中、邓逸凡、伍晋南;著名烈士蓝胜青、陈锦华;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著名科学家李善邦、李敦化;教育家王越、陈子明;著名电影艺术家袁文殊;美术家罗清桢;还有后起之秀数理专家柯惠新、解放军高级将领柳河生、著名演员陈锐等都是从兴民中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可谓“桃李满天下,美誉传四海”。
近几年中考、高考,升学人数和升学率均位居普通完中前列。2001年高考,省线入围257人,艺术考生上省线人数为18人,居全市完中之冠;2002年,高考又获优良成绩,高考分数上重点线的有10人,本科线的有95人,入省线人数达247人。另有30名艺术类考生参加考试,有20人入围,达到了”低进高出”的预定目标,超额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任务,高考排名为全市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