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黄平县民族中学创办于1931年9月18日。1941年增设高中部,向邻县招生,成为完中,更名为黄平县立中学。黄平民中有一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先后有蔡亚飞、李吉生、唐远霞三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现有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40人,中级教师69人。专任教师159人,本科学历145人,达标率为95%,平均年龄为34岁,平均教龄为11年,符合“四化”要求。
办学历史
1953年8月,学校迁入现址,1956年恢复高中招生,成为完中。
1958年“大跃进”中又改名“黄平中学”。
1982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贵州省黄平民族中学”,并列入省属重点中学。
2000年,县政府决定将原“黄平职校”并入黄平民中,成为学校的“职教部”,使黄平民族中学成为一所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成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级中学,面积也由原来的50余亩扩大为64亩。
2006年5月学校通过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成为“贵州省二类示范性普通高中”。
学校规模
黄平县民族中学现拥有图书10.8万册。先后修建了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运动设施;配置有语音室、微机室、多功能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学术厅、学生公寓等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84人,其中专职教师164人,高级教师40人,中级教师76人,中高级职称占教师比例的70.7%;学校现有4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03人,少数民族学生占80%以上。
学校通过制订了“135工程”,通过“业务知识考核”、“五个一工程”、“传帮带”、“三项基本功训练”、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外出考察学习等措施,学校先后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3人、全国“先进教师”2人、“特级教师”3人、“中国十佳乡村英语教师” 1人、省“骨干教师”2人、省“骨干校长”1人、省“优秀教师”1人、州“骨干教师”16人、州“教学能手”3人、县“骨干教师”10人。州级优质课一等奖5人,有一人参加中国地方优秀青年考察团访问日本,一人获教育部公费留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三个月,有一人参加全国基础教育创新考察团到美国访问。
办学成果
2014-2016连续3年有考上清华或北大的学生。
自1977恢复高考以来,黄平民中升入大专以上院校的达4000多人,其中被重点大学录取的达300多人。
学校荣誉
教师在国家、省级、地级报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60余篇,有200多篇论文获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竞赛等次奖,学校是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校、全国英语科研基地校,先后承担了4个国家级、1个省级、4个州级科研课题,其中,学校承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民族地区高中外语学习策略》于2003年结题,课题论文荣获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全国教育“十五”计划重点课题《三结合对学困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于2006年结题,获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二等奖。#p#分页标题#e#
学校获得州、省授予“民族团结先进单位”的称号。学校工会和共青团组织被上级评为“先进基层工会”,并授予“模范教工之家”称号。校团委连续三年被上级团委授予“红旗团委”光荣称号,所办的“业余团校”被团省委评为“合格团校”,并予挂牌。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发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起到了带头作用,受到社会好评,2003年被团省委评为“青年文化下乡”先进集体。
1954年4月,中央教育部派出以民族教育司李硕民科长为首的视察组到贵州调查民族教育情况,视察组对黄平民中各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认真调查,于5月份作出结论:“黄平民族中学在贵州省的民族中学中,学校的计划、教学活动、校风、校纪、校容等方面均属上乘。”
学校活动
学校坚持开设音乐课、美术课,每逢“五·四”、“一二·九”组织文艺汇演;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球类”和“田径”运动会;成立合唱团和各类“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个性,不定期举行绘画、书法、盆景等展览。还组织校男女篮、排、足球队,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多年来,该校学生的达标率都在90%以上,受到上级表彰。
学生获奖
学校重视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不少学生在体育、音乐、美术、书法、文学创作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梁凤梅获全省中学生运动会女子乙组100米、200米冠军;涂玉香(女)获全省“安酒杯”中学生作文竞赛第一名;张彦舒获全国中学生“新时期读书竞赛”特等奖;江普庆参加“全国中学生物奥赛”决赛获三等奖、“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罗玉鸣获“全国英语竞赛二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