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武汉市黄陂区第一中学创办于1933年,最初位于黄陂前川古城东北。1949年,前川中学、储材中学、信义宗神学院附属信义中学三校并入黄陂一中。1997年10月搬迁至前川街道油岗社区,占地270亩。是湖北省53所重点中学之一,1982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高中,2003年5月被授予湖北省示范高中。
黄陂一中形成“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黄陂一中前川校区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 6万平方米。2009年8月,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 8万平方米的黄陂一中盘龙校区正式建成投入使用。2012年成立黄陂一中国际部。在8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两获意大利加勋的万子美、著名画家冯今松、央视主持人王利芬、中国首席潜航员叶聪等。
学校历史
明弘治十八年(1505),陈凤梧改二程祠为二程书院。
清康熙五年(1666年),二程书院改称望鲁书院。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之洞在湖北实行新政,提倡新学,黄陂率先响应,将望鲁书院改为黄陂师范学堂,黄陂一中的雏形就此形成。
1920年,黄陂一中的前身之一前川中学建立,胡康民、赵均腾、黎澍等人共同创建,黎元洪任学校董事长。首任校长胡康民,黄陂最后一位翰林涂介庵老先生担任名誉校长,所在地址为始建于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的黄陂原县衙,共投资2.6万余银元。黎元洪将其在黄陂银行股款3万银元捐作前川中学发展基金。胡康民与潘小凡主持校务,吴光浩、潘忠汝、胡秋原等均曾就读于该校。1928年,停办。
1921年,中华基督教会在黄陂前川开办储材中学。
1933年,黄陂一中前身之一黄陂县立初级中学创建,位于前川古城东北,柳维垣、喻育之、潘正道、陈仇九创办,占地53.4亩。
1938年停办,1945年后复办.
1938年,黄陂一中前身之一信义宗神学院附属信义中学在滠口建立。
1946年,著名学者、前川中学首届毕业生胡秋原,回乡恢复前川中学,并任校长,夏斗寅任学校董事长,王治孚任学校副董事长。请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书写了“勤仁诚勇”的校训。驻扎在黄陂北部的李先念还捐资助学。
1949年6月,前川中学、储材中学、信义宗神学院附属信义中学三校并入黄陂县立初级中学。黄陂县立初级中学改名黄陂一中,并开始使用原前川中学校址,由初级中学到转为完全中学。1958年4月,筹建黄陂大学。9月1日正式开学,1959年10月停办。部分师资并入黄陂一中。1962年,郭沫若题写校名。
1982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高中1988年10月5日,胡秋原首访大陆时,回母校旧地重游,并题诗留念。诗云:一别校园四十年,欣看黉宇兴倍添; 勤仁诚勇当年训,地隔时移心自联。#p#分页标题#e#
1997年搬迁至前川街道油岗村,占地270亩。全称由湖北黄陂一中改为武汉市黄陂区第一中学。
2002年12月通过省级示范高中评估,2003年5月被授予湖北省示范高中称号。
2009年8月,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 8万平方米的黄陂一中盘龙校区正式建成投入使用。
2011年3月,前川中学旧址成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陂一中与台湾交流颇具特色,成果累累,在海峡两岸享有声誉。学校注重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环境育人。校园环境优美,设施设备齐全,是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学校,市绿色学校。
办学理念
学校十分注重办学理念的提升和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终生发展而教,为学生终生幸福而导。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体魄健康、个性鲜明的新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起自主教育模式,突出文科教学和人文教育特色。
2012年,黄陂一中一本突破400人,其中文科贡献91人。据了解,早在10多年前,在创建省市级示范学校时,专家们就指出黄陂一中“文科特色鲜明”(1983,1985年两度产生湖北省文科状元,“状元姊妹花”曾被传为佳话)。文科一本保持70人左右,2011年柳洁勇夺武汉市文科状元。
向正坤校长说,文科是学校的一大亮点,为了让文科特色更鲜明,学校一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二是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注重文综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三是合理利用黄陂地域优势,发掘课程资源,开办唐宋诗词班,开发校本课程;四是重文不偏理,强调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
不断创新学校管理。通过实施校长负责制、干部聘任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等,激发潜能,调动积极性。着力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和业能水平。努力推进学科组建设,形成团队优势;启动名师工程,造就拔尖骨干;构建青年教师成长机制,缩短教师成长周期。除了该校自培外,还注意引进区内外优秀教师,补充新鲜血液。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央教科所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实验基地”、“中国特色教育示范基地”、市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学校、中国教育学刊学科研究基地等。该校教师在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220人次,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13篇。
学校正在进一步创新机制,锤炼内功,丰富内涵,以期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办学效益,把示范学校品牌做得更大更亮更响。
教育改革
(1)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的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二是关于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主要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高中选修课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特点。三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p#分页标题#e#
(2)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力图通过制定标准的形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各门课程的目标,注重学生体验、学科知识和学会发展三个方面内容的整合,突出课程为学生发展的理念。
(3)改革课程实施(教学)的过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4)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中央、地方、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学有所长的人士均可参加到教科书的建设中,最后由国家审查出版。
(5)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课程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现课程评价的做法重结果轻过程,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了亿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是指国家、地方和学校,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身边的生活中,结合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7)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现代教育理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8)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原则是“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行,是此,国家建立了课程改革实验区,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得经验,然后推行。
所获荣誉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高考升学率均在97%以上,重点大学升学率均在30%以上。文科特色鲜明,文科高考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安全文明单位”、“市文明单位”、“市民主管理五星级单位”、“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区“文明城市创建立功单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