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第七中学简介
邵阳县第七中学始建于1958年,原址在梽木山完小,因完小校舍太挤,1959年上期,搬到梽木山公社秋田大队(现长阳铺镇秋田村)湘贤祠,1960年夏季学校第一栋教学楼基本竣工,校址搬迁到梽木山公社老院子。因学校规模扩大,1986年春搬迁到长阳铺镇荷叶村。校园南面是320国道,交通便利,东面是泉井水库,南面和西面被青山绿树环绕,可谓青山绿水,景色宜人。学校文化氛围浓厚,育人环境优良,教学设施完备。学校占地466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878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61人,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53人,授课教师学历达标率100%。省级模范教师1人,省市骨干教师4人,市县学科带头人5人。我县原有8所农村高中,其中七所相继倒闭,邵阳县第七中学是唯一幸存的一所农村高中,学校师资综合实力在农村学校中是最强的。
办学理念先进。在多年办学历程中,老校长罗注红带领班子成员依据不同的时代特征,树立了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学校不断地得以发展和壮大。2000年之后,出现了农村孩子进城读书的热潮,城里省、市级示范性高中纷纷向农村抢优质生源,农村高中的生源出现了严重危机。为了学校生存,2006年学校新老领导班子成员交替之后,在新校长王新玉为核心的校务会领导下,学校提出了新的办学理念——“勤俭办学,特色立校”。 2006年下学期成立了女子足球队,修建了足球场,建立了画室和音乐室,2007年学校正式挂牌为“湖南省青少年女子足球训练基地”。从此,学校立足音体美特长教学,并使音体美特长教育成为我校教育的亮点,这样,学校就走出了文化优质生源短缺的困境。学校坚持高扬“传承文明、追求卓越”的精神旗帜,秉承“敬业是办学的真谛、设施是办学的基础、管理是办学的关键、质量是办学的目的”的教育思想,努力追求“打造和谐教育、构建人文校园”的奋斗目标,倡导坚持科学发展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理念,关爱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近几年来学校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各级维修改造资金新建了1800多平方米的女生公寓和250米的田径场。利用上级危房维修资金,修缮男生宿舍和新教学楼铝合金窗共110间。积极响应国家农村远程教育普及工程,学校向职工贷款建成了19间多媒体教室。同时,学校还自筹资金,改造了学生食堂前风雨棚,硬化了通往食堂和宿舍的道路,建成了档案室,添置了理化生仪器、药品、图书、音体美劳器材;维修了三个篮球场及体育设备;安装了健身器材;在教育局领导的关怀下,2012年新建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室,新建了音乐室、美术室和通用技术室;2014年暑假期间改造了学生食堂;大批资金的注入,完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校园文化氛围,优化了育人环境。#p#分页标题#e#
教学成绩突出。在教学管理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对全校师生实行了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卓有成效的开展了“校园阳光体育”工程,扎实有序地推进新课改新课标的改革和开展校本教研,实现三位一体综合德育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高考学考成绩稳步上升。2011年—2014年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分别为:29.3℅、65.28℅、86.05℅和88.11℅;2011年—2014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分别为:21.8℅、22.8℅、27.5℅和31.7℅。
邵阳县七中先后被评为“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和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现在,邵阳县第七中学在以卿学工校长为核心的校务会领导下,依据“站稳升学教育的立足点,占领竞赛教育的制高点,凸显新时代特色教育的亮点,打造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闪光点”总目标,以创办特色学校为着力点,多措并举保安全,做到组织落实,教育及时,管理到位,实现校园及周边安全管理无缝隙覆盖;齐心聚力促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建设投资,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创特色、建品牌,谋求新的发展点,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特长学生优先发展已迫在眉睫。为此,学校将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设想征地30亩,修建体育场馆、艺术馆和一个标准的400米田径场。广招特长生,使他们的特长真正变为优长。对文化知识传授则大力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品牌卓越、复合发展的名校。目前,全体师生为实现 “追求卓越、和谐求真”的理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