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第二中学简介
岳阳市第二中学位于岳阳市城区文化底蕴深厚的翰林街学道岭,毗邻岳阳楼,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岳州文庙就座落在校园中央。1907年,邑人方厚卿、方解吾、李松舟等人将县城棚厂街考棚改为校舍,创办“巴陵公学堂”,历经沧桑岁月,三次停办,五度迁徙,走过了100个春秋寒暑。学校先后更名为“巴陵县立中学”、“岳阳县立中学”、“岳阳县立初级中学”、“岳阳县城北中学”、“岳阳县第二中学”,1976年易名为“岳阳市第二中学”。1994年7月,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为学校题写“岳阳大成中学”校牌,设立“汤恩佳育德基金”,以弘扬优秀儒家传统文化为宗旨,创立学校美育特色。
学校现有总部、分部两个校园,占地70亩,校舍总面积15000平方米。教学班45个,学生近3000人,教职员工237人(含离退休教工43人),其中专任教师170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6人,中级教师150人,全国、省、市优秀教师42人,省、市学科会员28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省、市骨干教师18人。
学校先后获得“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中华美育研究会团体会员单位”、“全国美育研究实验示范学校”、“湖南省美育实验常务理事单位”、“湖南省绿色学校”、“湖南省优秀家长学校”、“岳阳市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示范学校”、“岳阳市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绿化美化示范单位”、“市级文明单位”等70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秉承“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当人民满意的教师”的办学思路,依托岳州文庙这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以儒家道德思想精髓为核心,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建造了传统文化长廊,开设了“传统文化育人”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在学生中系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特别是依靠洞庭湖这一天然环境教育基地,对学生深入开展环保教育,学校现为省级绿色学校,并已正式申报国家级绿色学校。
学校构建了“面向全体,师生互动,共生共进,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开设了“传统文化育人”、“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等校本课程,使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近年来,学校中考“三率”一直居市直学校前列。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学生获奖近800多人次,其中一等奖198人次。
学校创立了“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以美促学”的美育科研特色,大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先后独立承担完成国家级“十五课题”──《中小学美育“品”字型模式研究》、《为和谐社会奠基的中学生美育结构与功能研究》、“十一五”科研课题。还承研《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转变》等3个省级课题,6个校级课题。这样的教育科研规模,历经几年,方兴未艾。为全面总结这几年美育研究成果,学校成功承办了“湖南省美育研究年会”,160多篇省、国家级论文编辑成书,《中学美育新模式》20多万字已经出版。#p#分页标题#e#
学校抓住文庙景区建设带来的百年机遇,争创百年名校,加大建设投入,近几年设法筹措资金近1000万元,使学校基本建设、环境改造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美丽的校园广场全面建成,新的实验大楼、新的食堂、新的田径场全面投入使用。同时还按国家标准新配备了标准的物理、生物、化学实验室,语音室和报告厅,校园面貌和基本设施彻底改观。
如今,踏入二中,漂亮的校园、优美的环境、崭新的设施,一切都让人强烈感受到这所百年老校所焕发出的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