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第一中学简介:
青铜峡市一中始建于1955年,是一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老学校,50多年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获得了大面积丰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为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五千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为青铜峡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占地面积47000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23.97平方米。建筑面积14150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7.22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6370平方米,生均绿化覆盖面积3.25平方米。学校现藏图书32000余册,二百多种杂志,50多种报纸,学生阅览室和教师阅览室全天候开放,供全体师生阅读。多年来,学校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大力改造和建设,主要建筑及教学活动场所有:一栋办公楼、两栋教学楼、一栋电教实验楼、一栋餐厅图书阅览形体训练综合楼、三栋学生公寓楼、一个400米标准田径场、六个水泥篮球场、一个标准足球场。三个电教室、四个微机室、八个理化生实验室、一个音乐室兼形体训练大厅、一个学生阅览室、一个教师阅览室、一个美术室、36个媒体教室。学校建立了网管中心、电子图书阅览室,开通了10兆光纤校园网、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和校园广播系统,校内设施达到了国家一级一类办学标准。
全校共有32个教学班,其中高一年级8个班,高二年级12个班,高三年级12个班。在校学生数1885名,教师130人,师生比1:14.5。专任教师90人,其中高级教师 14人,中级教师 36人。研究生学历1人,在读研究生4人,本科学历64人,专科学历6人。学校现有自治区骨干教师5人,吴忠市级骨干教师5人,青铜峡市级骨干教师13人,青铜峡市兼职教研员6人,基本建立了区、地、市、校四级骨干教师网络,先后有10多位教师被自治区以上有关部门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师德标兵等。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一代代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学校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依章治校、民主理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人为本,积极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舞台”的办学思想和“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信息技术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兼顾发展”的办学特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获得了大面积丰收,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为青铜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学校管理方面,积极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努力实现由约束运行向自主运行的转变。在队伍建设方面,学校注重领导班子建设,学校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团结务实高效,有较强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p#分页标题#e#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注重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良好师德的培养,教师队伍基本稳定,师资队伍各项专业能力指标基本达到评估要求。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严格执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学校校舍、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能够满足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近年来,学校办学业绩突出,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得到了各级部门、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赞赏,作为青铜峡市基础教育的龙头学校、窗口学校,对青铜峡市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发展前景:
近年来,我校在学校管理、德育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也发现,面临教育飞速发展的局面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我们自身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改进。
1、由于青铜峡市一中是一所50多年的老学校,地处小坝镇中心,四周被商业网点所围,发展空间不大。要做大做强高中教育,进一步发挥青铜峡市一中的示范带头作用,需要市委、政府重新规划,考虑校址的搬迁,同时能充分利用青铜峡市一中的社会资源,扩大办学规模,增强社会效益。
2、由于近几年来受银川地区和周边县市高中扩招的影响,一批优秀教师流向银川地区,一大批优秀学生流向银川地区和吴忠地区,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和规模。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优化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广大家长提供优质的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要结合本地区特点,实行分层次教学,培养适合不同需求的各类人才,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有用武之地。
3、由于实行高、初中分离办学,近几年来青年教师比所占比重增大,教师队伍建设任务比较艰巨。因此,要继续推行并完善新老教师“结对子”制度,在学校内部为教师提供经常性的交流、学习的机会,继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建立和完善教师业绩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4、继续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不断解决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新课程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努力把学校建立成为学习化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