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简介:
贵德中学最早成立于1942年,1951年正式复校,招收初中班1个,1958年增设高中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2004年被青海省教育厅挂牌成为省级标准化学校。
从1954年第一届初中生毕业到2005年,共培养初中毕业生7453名,从1961年第一届高中毕业到2005年,共培养高中毕业生8783名,恢复高考制度到2005年为高一级中等院校输送新生4525名,历年学生遍及全国各地,部分学生在海外求学或供职。
学校于1958年至1994年附设师范班15届,为海南州各县培养师范教师481名,到2007年学校有教学班40个,其中高中部30个,初中部10个,在校学生1837名,教职工146名,高级职称教师35名,中级职称45名,教师学历合格率87.7%。
1998年学校的逸夫实验楼竣工,当年自筹资金18万元,购置了30台586型学生机和一台多媒体教师机,建立了第一个微机室,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学校自1985年至2005年共建有实验楼、教学楼、综合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公寓楼、教师住宅楼共9幢,有图书室1个,藏书23000册,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从1998年起步,到2005年初具规模,有语音室2个,微机室2个,教师电子备课室1个,专任微机教师4名,新建成多功能报告厅2个,并建成农村计算机网络信息站,实现了网上资源共享,电话教学室一个,化学实验室2个,物理和生物实验室各1个,配备较完整的实验设备,各科实验开出率达90%以上,并有阅览室一个,订阅报刊、杂志50余份,有医疗保健室一个,专职医师一名,一个集教研、教学、服务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可灵活运用的理化远程教育平台已初步形成。
2005年学校确立“以人为本,以法制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治校方略,建立了“团结进取,文明求实”的校风,在教师中倡导四种精神,即:终身从教的奉献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着力建立和谐和的师生观,对学生实行管理自主化,学习研究化,发展个性化。1985年至2007年学校先后被教育部、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青海省教育厅、海南州州委、贵德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模范单位”、“青海省绿化校园”、“青海省标准化学校”、“州级文明校园”、“州级先进单位”、“县级文明校园”、“县级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教师培训进入90年代,学校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教师队伍随之壮大,青年教师人数增加较快,1988年,王思明同志担任教导主任后,学校在逐步完善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从实际出了,制定了若干新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如:“课堂教学随机抽查制度”,虽然抽查面小,但能起到对全体教师的督促作用,“教室日志检查制度”,可能经常了解教师的出勤和教学情况,收到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为下一步教学工作的安排调整提供了可靠依据,教案、作业、测试, “量化管理制度”提高了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减少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为学校领导提供了教学情况的可靠数据,老教师对青年教师教学工作辅导制度,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工作交流,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亲密了教师之间感情,为齐心协力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2005年,学校将大刀阔斧的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改革,将在原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贵德中学中、高考奖励制度》、《非毕业年级教学质量考核及奖励制度》《学科组长、年级主任工作职责及考核办法》《体育教学管理办法》《教案、作业检查评比制度》《校本研修制度》等28项制度,激活了机制,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竞争性,以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以制度约束人,以机制激励人的局面已初步形成,教学管理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自2000年以来,学校努力培养青年教师,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通过举行内容不同的多种教学评比,如:优质课评比,青年教师汇报课、老教师的示范课等活动,使青年教师边通过听课、做作业,迅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开展了信息技术达标活动,自2001年8月至2007年7月连续7年举办中青年教师微机培训,培训工作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效果显著,既有长期规划,又有阶段性目标,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利用专题报告、讲座、现场观摩、专题研讨活动等多种形式,使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校本研修学习实践相结合。在近几年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鼓励教师主动的利用远程方式进行学习,自觉选择和有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大胆探索,在三种模式下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培训工作的督导中,学校力求做到培训工作要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有评估、有考核、有验收步骤。#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