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凉山民族中学始建于1988年,1990年秋季正式办学,是一所州属的少数民族寄宿制完全中学。在州委、州政府的重视关怀和州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18年的艰苦创业和顽强拼搏,学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办学规模,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
凉山民族中学创建之初仅有92名学生、24名教职工。十六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西昌师范学校撤销并入凉山民中。学校现分两个校区办学,共63个教学班4587名在校学生。其中,高中38个班,2920名学生,初中24个班,1647名学生,中日合作职教班1个,20名学生。
按州委“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要求,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领导班子始终坚持唯才是举的选调和任用原则,凝聚了一批立志民族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形成了一支结构优化、学科配套、德高业精、团结勤奋的队伍。现有教职工310人,其中,特级教师7人,高级教师78人,州级学术和学科带头人3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凉山州拨尖人才、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凉山州专家型教师、知名教师、西昌市教学能手等共计50余人。
学校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办学宗旨,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为学生发展奠基,为社会进步育人”的办学理念,坚持“强化管理、注重质量、突出特色、确保安全”的指导思想,坚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锻炼、学会生活、学会竞争”的育人目标,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视质量为生命,用辛勤的汗水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创造了显著的办学业绩。
自1993年首届毕业生参加高考以来,升学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1999年以来,上省重点线率,理科平均分等项指标均名列全州前茅。截止2006年6月,已培养合格高中毕业生7880余人,为大专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各民族人才。一大批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复旦、南开和日本筑波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2006高考我校上省本科线442人,相当于12个县14所中学的上线人数的总和,上重点线106人,是这12个县14所中学的2倍。考上大学720余人,重点院校录取164人。全州共有5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其中我校占了3名。来自布拖县的彝族女生贾晶敏,在我校通过6年的初、高中学习后,考入清华,成为布拖县有史以来考入清华大学的第一人,也是全州少数民族女生考入清华的第一人。来自金阳县的农村贫困学生余允飞,也是金阳县有史以来考入清华大学的第一人。他们的成功在当地引起轰动,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干部群众办好教育的热情。#p#分页标题#e#
学校历史
1988年4月19日,省政府批准建立直属州教育局的凉山民族中学,1990年9月开始招生。办学之初,只有高中,每个年级两个班。学校初创,阒然无闻。领导和教师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发愤图强,各族学生刻苦努力,以勤补拙,锲而不舍。1993年,首届高三两个毕业班92人参加高考,以数学、政治全市第一的成绩,一鸣惊人。人们不得不刮目相看。这一年,开始招收初一新生,遂成完中。办学规模达到4个年级,11个班,510名学生。 1994年,通过“办学基本要求检查验收学校”,标志着凉山民族中学步入一流,与西昌市先进学校并驾齐驱。 1997年,获“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称号,批准为“四川省重点中学”,评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各种荣誉接踵而至,学校声望与日俱增。 2001年,州政府决定原西昌师范学校与凉山民族中学合并。两川归一,汇而融之,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办学效益极大提高。 2002年,凉山民族中学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再创佳绩。文科实现稳步前进,理科人均总分、省本科线率、省重点线率等三项指标,继续名列全州第一,并创新高。这一年,学校通过了“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完)中”的验收,为创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完)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办学理念
凉山民族中学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发展奠基,为社会进步育人”。学校以德才兼备为条件对教师进行遴选、调入,继而培养、锻炼,使之迅速成为业务骨干、教学能手或优秀班主任。凉山民族中学已形成“敬业、博学、善教、奉献”的教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则是“五个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锻炼,学会竞争”。在“高标准、严要求、有特色、创一流”思想指导下,把学生培养成高一级学校的优秀人才和凉山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凉山民族中学成功的办学经验。第一,凉山民族中学直属州教育局,凉山州委、州政府特别关注和支持。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在人员的调入上,一路绿灯。在办学的历程中,几次重大决策,使凉山民族中学得以迅速发展。依靠政府,学校自强,求得长期持久的呵护关爱。第二,学习、团结、廉政、高效的领导班子,也是学校办学业绩突出的重要因素。其教育理念、办学思想、校务管理、治学措施、保障服务等,都体现着他们有改革创新精神和视民族教育为使命的事业心。第三,凉山民族中学把好“进人关”,荟萃了全州精英,造就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教师进民中要经过严格考核、遴选,报州教育局研究,州长亲自审批,保证了教师队伍的高质量。进校后,组织学习,加担子,促进其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学校从职业道德和教学能力上进行培训,使之在教学、教改、教研方面永不掉队。学校制定并实施《凉山民族中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行意见》,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层干部和教师聘任制,并强化激励机制。高素质的师资,创造出“凉山教育的奇迹”,是顺理成章的事。第四,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凉山民族中学根据学生以少数民族为主体,且都寄宿校内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行科学严密的管理,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主要措施有全天候、全方位的“封闭式”管理,军训、参观,周会、夕会制度,校内文体活动,优美环境和文化氛围陶冶,常规管理评比,奖助学金评定等等。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可以全身心地修养品德,进取学业,锻炼体魄,文明习惯得以养成。#p#分页标题#e#
学校荣誉
学校以“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民中”为主题,坚持“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办学宗旨,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为学生发展奠基,为社会进步育人”的办学理念,坚持“强化管理、注重质量、突出特色、确保安全”的指导思想,坚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锻炼、学会生活、学会竞争”的育人目标,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视质量为生命,用辛勤的汗水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创造了显著的办学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