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学位于川滇两省交界处。攀枝花市开发建设以前,经济与文化教育落后,学生自带粮食,步行两天到永仁县才能上中学。因此,当地小学毕业生多数辍学务农。1965年3月,攀枝花建设开始以后,职工人数了骤增,子女入学问题亟等解决。10月,在大河完小附设初中班(称“戴帽”初中),招生50名。1966年10月,初中班迁大河中学现址,政工命名为“渡中市半工半读中学”,是为建市后新办的第一所中学。除招收初中两个班外,还开办妆级师范一个班,招生50名,1967年9月,原“戴帽”初中班毕业,其中30余名升入高中班继续深造,自此形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1968年6月,上级决定将半工半读中学分为两所学校,一为“渡口市五七训校”,开设小学教师培训班两上,招收小学教师60余名,培训一年结业。以后又开办财会班和畜牧班;一为大河公社中学,开设初中三个年级各两班,高中一个班。1968年7月,初师毕业,不承认学历,但45名毕业生皆分配到各公社任小学教师。
1969年7月,首届高中班30名学生毕业。1971年8月,“五七训校”与“大河公社中学”合并,更名为“渡口市五七中学”。月始正式定名为“渡口市郊区大河中学”,1982年10月改称“渡口市仁和第一中学”,1983年秋季恢复“大河中学”校名。
1987年月,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学校改称“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学”。沿用至今。大河中学创建于1965年10月,有46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学校名称经历了4次变更:1966年10月至1967年2月迁入东风小学校址,定名为“渡口市半工半读中学”;1968年6月学校更名为“渡口市五七中学”;1973年更名为“渡口市大河中学”;1987年改名为攀枝花市大河中学。在发展过程中,学校经历了“一分三合”的发展过程。“一分”:1968年6月,上级将“渡口市半工半读中学”分为“渡口市五七训校”和“大河公社中学”两所学校。“三合”:一是1971年8月,“渡口市五七训校”和“大河公社中学”合并为“渡口市五七中学”;二是1981年8月仁和区“平江中学高中部”和“大田中学高中部”撤离并入大河中学;三是2002年6月,区政府撤销沙沟中学并入大河中学。
学校规模
历经46年的发展,学校办学规模得到很大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学校规模从几百人、1000多人、2000多人、3000多人;班级从几个班、10多个班、20多个班、30多个班、50多个班,86个班。学校是攀枝花市学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高完中学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80年代在攀枝花存风靡一时(攀枝花第一个敲开清华门的就是大河中学的学生),进入90年代曾步入低谷时期,97年后大河中学逐步恢复元气,长期以来一直稳居全区第一,在全市“RSR”值排名中,逐年有所上升,且为我区义务教育起到了引领作用。#p#分页标题#e#
所授荣誉
学校多年一直保持“市级卫生单位”;“区级精神文明单位”;“攀枝花市文明校风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九九年荣获“攀枝花市一般高完中办学水平条件达标学校”称号;二OOO年荣获“攀枝花市园林绿化先进单位”;“仁和区第六届‘三优一学’二等奖”;“仁和区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为首位,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上升,高九八级高考上省线11人,1人被清华大学录取,当年向各大专院校输送人材86人;高九九级高考上省线31人,其中上重点院校线7人,当年向各大专院校输送人材102人;高二OOO即高考上省线38人,其中上重点院校1人,当年向各大专院校输送人材150人。
教职工中曾获国家级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这1人;省级劳模1人;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市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室4人;区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攀枝花市学科带头人1人。学校注重全方位的发展,在大力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大力抓紧校园绿化建设,尽量创造优美校园环境,现学校绿化面积达到可绿化面积的100%。另外学生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电教室、语音室微机室、远程教学演播室功能齐全,另设有医务室、图书室、档案室等。学校多年一直坚持学生男、女篮球等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并一直保持全市中学篮球运动竞赛的前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