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弥勒县西山民族中学是1951年3月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为纪念西山人民在解放战争中为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为让更多的老区各民族子弟被培养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在弥勒西山西一镇的滥泥箐村创办的中学。
办学规模
弥勒县西山民族中学,1959年后,划归地方政府管理。 2002年8月,西民中沐浴着党的雨露阳光,从山区搬迁至弥勒县城西郊风景秀丽的咸和山下办学。由于县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现占地面积达138亩现今已盖起了可容纳50个教学班的教学楼,集办公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电教室、语音室、校史陈列室、报告厅为一体的综合大楼,两幢配有卫生间的学生公寓,一幢学生餐厅,三幢教职工宿舍楼,总建筑面积达35000多平方米。共有43个教学班,2700多名学生(其中,彝、苗、壮、傣等少数民族学生占70%),145位教职工。
师资力量
全校有高级教师29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云南省“特级教师”1人,云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云南省“优秀教师”4人,红河州人民政府督学1人,红河州劳动模范1人,被特聘为红河州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视导团常任专家1人,荣获州“红烟园丁奖”者2人,州级优秀共产党员1人,州级优秀教师3人,荣获县“教书育人模范奖”者3人,被县级表彰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者26人,被学校授予“教学质量突出贡献奖”或表彰为“教学能手”、“优秀教师”者上百人。
教学理念
近年来,面对严峻的教育竞争形式,学校重新定位:“科学管理,依法治校,努力把西山民族中学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提出了“两年打基础,三年初见成效,四年五年出品牌”的实现目标步骤。并加大学校内部改革力度,建立起 了“教师接力制,学生循环制”的管理体制,强化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和学生的竞争意识;要求广大教职工“以良好的心态适应每一个学生,以极大的努力服务每一位学生”,全力打造团队精神,力图通过大家人为的极大努力,来缩短学校发展的周期。
1、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现实“地面无垃圾、墙壁无污迹”,做好人好事。
2、增强法制观念2005年被弥勒县人民政府表彰为“创建平安校园先进单位”。
3、坚定创优信念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中考高分段(600分以上)人数,2004年11人,2005年67人,2006年竟达229人,居全州非课改学校第一,2007年(未考体育, 总分只有660分)也达158人,再次位居全州学校第一!
文化积淀
撰写出了《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行政工作总结,《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促使学校和谐发展》的党务工作总结,《真抓实干,努力托起明天的太阳》的德育工作总结,《弘扬延安精神,创办一流学校》的文化传承总结,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特色教育总结;编辑出版了《扬帆》校刊4期,《西山民族中学教师论文集》3卷,汇集各类研究文章346篇。结束了“建校50多年,工作做了不少,但很多方面无较为系统介绍材料”的历史。#p#分页标题#e#
教研成果
所写论文140篇获得州级以上奖励, 100多篇被县级以上报刊发表(最高到了《人民教育》);申报的省级教研课题和州级教研课题,都已批准立项研究;2006年辅导学生参加全省初三年级化学竞赛获奖31人(其中省级一等奖4人,二等奖5人;州级一等奖13人,二三等奖9人);2006年11月,龚艳、张海艳等教师参加红河州初中教师课堂教学大讲赛,均获得一等奖。
办学水平
2006年11月15日,州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组认定本校为教育督导“优秀乙等”学校,12月8日,县达标晋级专家评估组认为本校办学水平已达省一级二等初级中学标准,同意上报州上考评;2008年申报省级文明学校,已通过了州教育局的考核。
所获荣誉
2003年为“红河州文明学校”
2004年为“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学校”
2005年(党总支)为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6为县“平安校园”、 授予“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示范学校”、“云南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同年又被授予“弥勒县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基地”等。
2007年8月,中国共产党弥勒县委员会发出“弥发13号”文件,将西山民族中学党总支列为全县22个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