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是云南省一级三等高中,是云南省人民政府定点41所全寄宿制民族中小学之一,省级文明单位、文明学校、绿色学校,昆明市民族教育窗口学校,全国民族中学理事校。学校创建于1937年,于2012年搬迁至现址,新民中占地213亩,一期工程总投资1.2384亿元。学校现有61个教学班,学生1779人,教职工119人。
学校办学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办好民族教育;
办学目标:办人民满意的优质高中,创云南一流的民族教育;
办学理念:重育人,实课堂,兴科研,创特色;
管理理念:思想是灵魂,人和为基础,管理为前提,科研为先导,教学为中心,后勤作保障;
学校精神:高远,坚毅,开放,包容;
校风:团结守纪,勤奋求实;
教风:正己爱生,博学善导;
学风:正品致尚,勤学善思。
“诞生烽火日,成长盛明时”,学校立足民族特色教育,坚持以传统为依托,以改革为动力,以和谐为基础,以发展为目标的基本办学思想,以“魅力德育”和“实力课堂”为主要抓手,做到“一个坚持”,即坚持发扬民中优良传统;“两个构建”,即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教育;“三个抓实”,即抓实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四个突出,即教学工作突出集体备课、质量临控、科学施教、分层提高。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和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形成学校新亮点、新传统。
学校领导班子将以“春山磔磔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的胆略和气魄,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团结拼搏,朝着创建更为辉煌业绩的前景迈进,为民族教育的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在近80年的办学历史中,石林民族中学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自身独具民族特色而有体系的办学思想。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切实办好民族教育。管理理念是思想是灵魂,人和为基础,管理为前提,科研为先导,教学为中心,后勤作保障。始终致力于团结、民主、爱才、坚韧、开拓为本的领导群体素质建设,立教、立德、立功、立言为本的教师群体素质建设,热情、奉公、勤俭、有技为本的职工群体素质建设,尊师、爱校、守纪、有志、成才为本的学生群体素质建设。整体工作思路是“123456”工程,即(1)突出一个中心:全校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中心;(2)坚持两项改革: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致力优化结构;深化教育教学领域改革,探索教法学法;(3)立足三线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4)施行四层要求:干部素质要求,教师素质要求,职工素质要求,学生素质要求;(5)执行五育评估:德育为首,智育为轴,体育为足,美育陶情,劳技是本;(6)致力六项建设:办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风校纪建设,民族团结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综合治理建设。#p#分页标题#e#
学校党政领导将以“春山磔磔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呤”的胆略和气魄,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团结拼搏,朝着创建更为辉煌业绩的前景迈进,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办学特色
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始终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办好民族教育”为奋斗目标,致力于民族教育本质内涵的丰富工作,深入挖掘石林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极富石林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开发有《石林民族团结知识读本》、《石林文化旅游与石林诗词选集》等系列校本教材,并纳入课程设置。竭力开掘反映学校文化发展史业的独特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民族传统教育,树立了学校创始人张冲将军雕像、现代阿诗玛雕像及校徽雕像。民族教育特色鲜明而突出。学校致力于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以课题实验为载体,切实把科研工作落到实处,并加强实验课题规范化建设,科学运作实验工作。学校现有国家级科研课题2个,省级科研课题1个,市级科研课题3个,县级科研课题1个,校级科研课题5个。参加科研课题的实验教师共64人,占全校教师总数的66%。2004年9月,学校成功地举办了“中国西南地区‘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课题实验第二届研讨会暨‘贵州醇’数学教育创新奖颁大会”。2005年3月,学校实验课题《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国家“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子课题)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学校课题实验成体系并形成特色,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效益的提高。学校致力于音、体、美教育教学发展工作,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进程。自1999年开始,学校继承传统,把一年举行一次的全校运动会改为一年举行两次,即冬季田径运动会和夏季篮球运动会,且不断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迈进。自2000年开始,学校在坚持每年举行“五四”文艺比赛晚会和“元旦”文艺比赛晚会的基础上,每年举行一次全校学生“三独”比赛。自2003年开始,学校拟制出台的《石林民中美术爱好者协会章程》,规范了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音、体、美教育成规模、上档次,并形成新特色、新传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独特的,才是珍贵的。今后,学校将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开创民族教育崭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