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云南省麻栗坡县第一中学,前身是麻栗坡对汛特别区立初等师范学校,1949年1月定名为麻栗坡初级中学。1958年,麻栗坡县与西畴县合并为西畴县,学校更名为西畴县第三中学,1961年9月,麻栗坡县与西畴县分县,学校更名为麻栗坡县第一中学。1971年开办高中,1980年更名为麻栗坡县民族中学,1987年7月,学校复名为麻栗坡县第一中学。1995年被评定为省二级一等完全中学。
校园环境
学校位于县城莱西片区,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校舍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学校藏书4万余册,图书室、阅览室、文印室设备齐全,报刊杂志130余种。95年被云南省评定为二级一等完全中学。现有4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00人,其中高中28个教学班,1300人;初中13个教学班,500人。有汉、壮、苗、瑶、彝、傣、蒙古、仡佬等十余种少数民族学生近400人,共有住校学生近10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74人,共产党员40人,专任教师157(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7人,中学一级教师49人,中学初级教师76人,未定级教师5人,女教师70人),管理、后勤人员18人,高中教师91人,学历合格率为97.90%,初中教师66人,学历合格率为95%。迄今为之,全校教职工共有500余人次受到国家、省、州、县、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多人被授予“优秀教师”称号。
办学宗旨
虽然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但学校校舍面积狭小,招生任务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需求,成为全县高中教育发展“瓶颈”,急需搬除重建,只有县一中与县民中合并项目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后,才能切实解决学生“上学难”问题,确保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使全县高中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展望未来,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全体师生有信心、有决心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再创辉煌!
各类竞赛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特长,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型、各层次的学科知识竞赛。几年来学生中有4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学科知识竞赛中分别获全国、省、州、县一、二、三等奖;有150余人分别被评为省、州、县的“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2007年10月,高三年级学生韩汭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获全国三等奖,首创我校最好成绩,2007年12月,我校初三学生参加云南省初中化学竞赛,1人获省级一等奖,4人获州级一等奖,2007年12月组织学生参加第三届云南省青少年学生、教师优秀书画、摄影、作文评选活动,有3人获省级一等奖。9人获省级二等奖,15人获省级三等奖,2人获新星奖;2008年1月学校组织广大师生参加云南省第三届学生、教师书画作文评选活动,有17人获一等奖,21人获二等奖,31人获三等奖,学校获一等奖;2008年2月,有6位语文教师参加云南省中语委和教科院组织的论文评选,有1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2008年3月组织学生参加文山州儿童书信比赛,有2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2008年4月,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云南省教科院信息中心组织的教学课件比赛,有3人获一等奖,有8人获二等奖,24人获三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p#分页标题#e#
科研成果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者型教师的单纯性和盲目性逐渐显现出来。要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从根本上得以提高,只有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变学者型教师为研究型教师。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教学研究,专门成立教研处,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专家组,建立了完善规范的教科研档案。2006年9月学校申请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体验学习语感形成母语教学实验”课题重点子课题《基于母语环境的任务型英语教学实施与课程资源整合研究》获总课题组审批立项。2007年3月,针对我校民族学生汉语写作困难的现状,学校组织实施了校级语文课题即“边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随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2007年10月,学校又向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国家教师基金规划办公室申请了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及家长作用的特殊性研究”,获批准立项。为总结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学校组织编纂了教师论文集《教改春潮涌南疆》一书,登载了学校精品论文69篇,在全县反响很大,得到县委、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好评。同时,许多老师的课题研究成果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得以发表和获奖,其中栗戈和张剑两位教师的教学论文分别在“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科研规划中期论坛”和“全国教育管理与实践论坛”获一等奖。
荣誉称号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五’成果调研科研兴校先进单位”,省级“勤工俭学先进集体”,州级“文明单位”,州级“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再创一中的辉煌!
学校简介
云南省麻栗坡县第一中学,前身是麻栗坡对汛特别区立初等师范学校,1949年1月定名为麻栗坡初级中学。1958年,麻栗坡县与西畴县合并为西畴县,学校更名为西畴县第三中学,1961年9月,麻栗坡县与西畴县分县,学校更名为麻栗坡县第一中学。1971年开办高中,1980年更名为麻栗坡县民族中学,1987年7月,学校复名为麻栗坡县第一中学。1995年被评定为省二级一等完全中学。
校园环境
学校位于县城莱西片区,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校舍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学校藏书4万余册,图书室、阅览室、文印室设备齐全,报刊杂志130余种。95年被云南省评定为二级一等完全中学。现有4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00人,其中高中28个教学班,1300人;初中13个教学班,500人。有汉、壮、苗、瑶、彝、傣、蒙古、仡佬等十余种少数民族学生近400人,共有住校学生近1000余人。#p#分页标题#e#
学校现有教职工174人,共产党员40人,专任教师157(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7人,中学一级教师49人,中学初级教师76人,未定级教师5人,女教师70人),管理、后勤人员18人,高中教师91人,学历合格率为97.90%,初中教师66人,学历合格率为95%。迄今为之,全校教职工共有500余人次受到国家、省、州、县、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多人被授予“优秀教师”称号。
办学宗旨
虽然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但学校校舍面积狭小,招生任务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需求,成为全县高中教育发展“瓶颈”,急需搬除重建,只有县一中与县民中合并项目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后,才能切实解决学生“上学难”问题,确保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使全县高中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展望未来,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全体师生有信心、有决心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再创辉煌!
各类竞赛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特长,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型、各层次的学科知识竞赛。几年来学生中有4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学科知识竞赛中分别获全国、省、州、县一、二、三等奖;有150余人分别被评为省、州、县的“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2007年10月,高三年级学生韩汭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获全国三等奖,首创我校最好成绩,2007年12月,我校初三学生参加云南省初中化学竞赛,1人获省级一等奖,4人获州级一等奖,2007年12月组织学生参加第三届云南省青少年学生、教师优秀书画、摄影、作文评选活动,有3人获省级一等奖。9人获省级二等奖,15人获省级三等奖,2人获新星奖;2008年1月学校组织广大师生参加云南省第三届学生、教师书画作文评选活动,有17人获一等奖,21人获二等奖,31人获三等奖,学校获一等奖;2008年2月,有6位语文教师参加云南省中语委和教科院组织的论文评选,有1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2008年3月组织学生参加文山州儿童书信比赛,有2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2008年4月,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云南省教科院信息中心组织的教学课件比赛,有3人获一等奖,有8人获二等奖,24人获三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科研成果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者型教师的单纯性和盲目性逐渐显现出来。要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从根本上得以提高,只有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变学者型教师为研究型教师。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教学研究,专门成立教研处,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专家组,建立了完善规范的教科研档案。2006年9月学校申请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体验学习语感形成母语教学实验”课题重点子课题《基于母语环境的任务型英语教学实施与课程资源整合研究》获总课题组审批立项。2007年3月,针对我校民族学生汉语写作困难的现状,学校组织实施了校级语文课题即“边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随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2007年10月,学校又向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国家教师基金规划办公室申请了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及家长作用的特殊性研究”,获批准立项。为总结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学校组织编纂了教师论文集《教改春潮涌南疆》一书,登载了学校精品论文69篇,在全县反响很大,得到县委、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好评。同时,许多老师的课题研究成果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得以发表和获奖,其中栗戈和张剑两位教师的教学论文分别在“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科研规划中期论坛”和“全国教育管理与实践论坛”获一等奖。#p#分页标题#e#
荣誉称号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五’成果调研科研兴校先进单位”,省级“勤工俭学先进集体”,州级“文明单位”,州级“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再创一中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