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简介
我校1998年成立成人教育处,初期只举办汉语言文学、数学教育、英语教育、体育教育、学前教育、小教文科等专业的专科函授教育。2000年,肇庆学院经国家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成人高等教育和培训不断发展壮大,为此,学校成立了成人教育学院,与成人教育处合署办公,负责学校本、专科成人学历教育工作和统管全校非学历培训工作。2007年,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学员11000余人,形成了多种办学形式,多种办学层次,多种专业设置,多种培养对象的办学体系。
至2014年,成人高等教育设有本科专业24个,专科专业23个,校外教学点15个。继续教育学院本着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定位,与肇庆一些大型企业合作,开设了市场营销、外贸英语、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的课程。在办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同时,学院大力发展非学历培训,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协同有关二级学院申请并获得了“广东省初中校长培训基地”“广东省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基地”“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书法培训基地”和“肇庆市初中校长(教师)培训基地”的资质。
成考招生专业
1 | 音乐教育(高升专) | 高起专 | 教育类 |
2 | 英语教育(高升专) | 高起专 | 教育类 |
3 | 语文教育(高升专) | 高起专 | 教育类 |
4 | 会计(高升专) | 高起专 | 经管类 |
5 | 食品生物技术(高升专) | 高起专 | 理工类 |
6 | 日语(专升本) | 专升本 | 文史类 |
7 | 教育技术学(专升本) | 专升本 | 教育类 |
8 | 市场营销(专升本) | 专升本 | 经管类 |
9 | 园林(专升本) | 专升本 | 农科类 |
10 | 制药工程(专升本) | 专升本 | 理工类 |
11 | 应用统计学(专升本) | 专升本 | 经管类 | #p#分页标题#e#
12 | 应用心理学(专升本) | 专升本 | 医学类 |
13 | 生物科学(专升本) | 专升本 | 理工类 |
14 | 化学(专升本) | 专升本 | 理工类 |
15 |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升本) | 专升本 | 理工类 |
16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升本) | 专升本 | 经管类 |
17 | 投资学(专升本) | 专升本 | 经管类 |
18 | 车辆工程(高升专) | 高起专 | 理工类 |
19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高升专) | 高起专 | 理工类 |
20 | 小学教育(高升专) | 高起专 | 教育类 |
21 | 小学教育(专升本) | 专升本 | 教育类 |
22 | 学前教育(高升专) | 高起专 | 教育类 |
23 | 学前教育(专升本) | 专升本 | 教育类 |
24 | 行政管理(专升本) | 专升本 | 经管类 |
25 | 法学(专升本) | 专升本 | 法学类 |
26 | 英语(专升本) | 专升本 | 文史类 |
27 | 环境工程(专升本) | 专升本 | 理工类 |
2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 | 专升本 | 理工类 |
29 | 书法学(专升本) | 专升本 | 文史类 |
30 | 汉语言文学(专升本) | 专升本 | 文史类 |
31 | 会计学(专升本) | 专升本 | 经管类 |
3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起本) | 高起本 | 理工类 |
3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起本) | 高起本 | 理工类 |
34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高起本) | 高起本 | 理工类 |
35 | 人力资源管理(专升本) | 专升本 | 经管类 |
36 | 人力资源管理(高起本) | 高起本 | 经管类 |
37 | 会计学(高起本) | 高起本 | 经管类 |
开设的校长(园长)类培训有省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省农村中心小学校长培训班、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班、肇庆市初中校长任职资格(提高)班等;教师类培训有广东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培训、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书法培训、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幼儿园教师培训等。除此之外,学院还承办了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每年接受报名约2000人次,初步形成了以学历提升为基础,继续教育为重点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积极创建国际教育示范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学校将致力于融入湾区、服务湾区,输送高层次人才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学校将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立足地方,服务社会,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新师范”和“新工科”,做优师范专业,做强工科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建设一批粤港澳大湾区和肇庆市支柱产业急需的重点学科,形成具有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四位一体”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继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努力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跨越,最终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