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简介
云南民族大学的继续教育,起步较早,可追溯至建校初期。1951年8月,云南民族学院(2003年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创立,即以培训少数民族干部为主要任务,设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干部轮训部,简称“干训部”,进行少数民族干部的非学历轮训教育。中间一度停止办学,直至1975年,又重新恢复了干部轮训部,简称“干训部”,开始招收少数民族在职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培训,学制1年。1978年秋,招收在职民族干部中专班,学制2年,颁发中专毕业证书,由非学历教育扩展至学历教育领域。1982年,学校成立了夜大函授部,举办函授、夜大学等成人高等教育,干训部开展了少数民族干部脱产学习、专科学历的成人高等教育。1983年,干部轮训转为正规培训,干部轮训部更名为干部专科部,简称“干专部”.1998年6月,学校整合成人高等教育资源,将干部专科部和夜大函授部合并,组建成人教育学院,统一进行成人高等教育与非学历培训教育的管理工作。2007年6月,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2017年6月,继续教育学院有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招生办公室等4个科室机构,教职工16人。
成考招生专业
1 | 电气自动化技术(高升专) | 高起专 | 理工类 |
2 | 文秘(高升专) | 高起专 | 文史类 |
3 | 汉语(高升专) | 高起专 | 文史类 |
4 | 经济信息管理(高升专) | 高起专 | 经管类 |
5 | 法律事务(高升专) | 高起专 | 法学类 |
6 | 汉语言文学(高起本) | 高起本 | 文史类 |
7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高起本) | 高起本 | 经管类 |
8 | 网络工程(专升本) | 专升本 | 理工类 |
9 | 通信工程(专升本) | 专升本 | 理工类 |
10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升本) | 专升本 | 理工类 |
11 |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升本) | 专升本 | 理工类 |
12 | #p#分页标题#e#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起本) | 高起本 | 理工类 |
1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 | 专升本 | 理工类 |
14 | 土木工程(高起本) | 高起本 | 理工类 |
15 | 土木工程(专升本) | 专升本 | 理工类 |
16 | 小学教育(专升本) | 专升本 | 教育类 |
17 | 学前教育(高升专) | 高起专 | 教育类 |
18 | 学前教育(专升本) | 专升本 | 教育类 |
19 | 法学(高起本) | 高起本 | 法学类 |
20 | 法学(专升本) | 专升本 | 法学类 |
21 | 思想政治教育(专升本) | 专升本 | 文史类 |
22 | 旅游管理(专升本) | 专升本 | 文史类 |
23 | 工商管理(高起本) | 高起本 | 经管类 |
24 | 工商管理(专升本) | 专升本 | 经管类 |
25 | 行政管理(高升专) | 高起专 | 经管类 |
26 | 行政管理(专升本) | 专升本 | 经管类 |
27 | 会计学(高起本) | 高起本 | 经管类 |
28 | 会计学(专升本) | 专升本 | 经管类 |
29 | 经济学(高起本) | 高起本 | 经管类 |
30 | 经济学(专升本) | 专升本 | 经管类 |
31 | 汉语言文学(专升本) | 专升本 | 文史类 |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9024人,其中本科生25187人、硕士2783人、博士85人。现有教职工1823人,其中专任教师1389人,聘请校外教师22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04人,副教授392人,博士学位356人,硕士学位700人,博士生导师24人,其中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云岭学者,云岭英才奖励计划入选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云南省教学名师,云岭教学名师,省级高校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百余人。#p#分页标题#e#
合作交流
学校注重对外合作与交流,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建校以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越南胡志明主席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要、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10万多人次曾访问过云南民族大学,并给予良好评价。学校1981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92年开始招收外国硕士研究生,是云南省最早招收外国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之一,先后与美国、挪威、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的80多所大学或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立足辐射南亚东南亚,学校开齐开全14个南亚东南亚国家的15个语种专业,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云南跨越发展。与此同时,学校注重国内合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宗教学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云南白药集团、丽江、德宏、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地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实质性研究工作。
未来学校将持续注重内涵式发展,不断探索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根植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努力朝着高水平民族大学、民族团结示范校、“三风”建设模范校踏实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