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自考简介
广西民族大学创办于1952年,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年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现任校党委书记卞成林教授,校长谢尚果教授。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相思湖校区、思源湖校区和武鸣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500亩,校园建筑面积887298平方米,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8130万元,图书馆藏书179.22万册,中文、外文电子期刊2631959种,中文、外文现刊985种,电子图书660.17万册。现有28个学院(含1个独立学院),学科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我校现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共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1个类别的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81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2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建成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2368人,其中专任教师1267人,正高职称226人,副高职称37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0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798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1人,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文化部优秀专家1人,自治区“八桂学者”6人(含八桂青年1人),自治区“特聘专家”4人,自治区优秀专家16人,自治区优秀教师3人,广西教学名师1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97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6人,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8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3人,广西高等学校卓越学者9人,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人选4人。自治区人才小高地1个,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0个。
自考招生专业
1 | 行政管理学-本科 | 本科 | B030011 | 经管类 |
2 | 越语-大专 | 专科 | C050012 | #p#分页标题#e#文史类 |
3 | 思想政治教育-大专 | 专科 | A040020 | 教育类 |
4 | 越语-本科 | 本科 | C050138 | 文史类 |
5 | 机关管理及办公自动化 | 专科 | A030024 | 文史类 |
办学成果
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2014年以来,我校教师承担国家级课题180项,省部级课题383项,外来科研经费达到23139.71万元。学校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7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170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国家级奖励3项(三等奖2项,山花奖1项),省部级奖励158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95项,铜鼓奖3项,其他荣誉2项)。自然科学方面:省部级奖励1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3年)、“中国百强报刊”(2013、2015、2017年)等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名栏、名刊建设工程入选期刊(2004、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2014年);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学校荣誉
近年来,学校先后或多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文明单位”、“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广西民族大学砥砺出“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凝炼了“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鲜明的办学特色。“十三五”期间,学校将按照国家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和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的需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为建设成为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民族大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