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自考简介
西北民族大学坐落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兰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隶属于国家民委,是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是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肇始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兰州开办的藏民问题研究班和藏民学校,1950年1月改建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1950年8月正式成立西北民族学院,2003年4月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8人;国家民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4个,突出贡献专家6人,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4人,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人选27人,教学名师3人(国家民委),青年教学标兵4人;甘肃省教学团队8个,基础研究创新群体2个,领军人才11人,优秀专家6人,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4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5人,“555”创新工程人才人选6人,“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7人,教学名师2人(甘肃省),“园丁奖”8人,青年教师成才奖47人。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5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建有1个国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1个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西北民族大学装配式建筑与节能建材研究院”获批为甘肃省新型研发机构。
办学成果
学校建有1个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2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3个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甘肃高校新型智库和“丝绸之路信息港大数据研究中心”“丝绸之路信息港中国-中西亚研究院”。学校是“甘肃省民族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主持单位和“一带一路安全问题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p#分页标题#e#
合作办学
学校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结构合理、项目丰富、管理高效的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先后同美国、哈萨克斯坦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选派优秀师生赴国(境)外开展科研合作、学术及文化交流活动;秉承“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立足学科、建设体系”的理念,引进国(境)外智力和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色,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有关国家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西北大地办学,弘扬以“黄土地”和“黄河”为表征、以“朴实无华,甘于清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和“志存高远,奔流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为核心的西北民族大学精神,把学校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高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模范之地、服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特色智库,写好西部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的奋进之笔,写好新时代学校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为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