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自考公办

专业与就业指导量身定制雄厚的师资队伍完美的教学设备军事化的管理优美的教学环境完美的就业体系学校咨询老师1对1
当前位置:学成网 > 学历提升 > 自考学校 > 兰州理工大学自考
当前位置:学成网 > 学历提升 > 自考学校 > 兰州理工大学自考

兰州理工大学自考

性质:公办
层次:自考学校
自考学校
兰州理工大学自考
4.6 很好环境4.6分   师资4.8分   服务4.6分   效果4.4分
院校性质:公办办学层次:自考学校
学校形式:自考建校时间:1993年
学校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路287号
自考学校
资讯MORE+
学校介绍
学校介绍

  兰州理工大学自考简介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国家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前身是1919年创立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3年,正式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经过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基本建成了一流工科、坚实理科、特色文科,进入国内同类高校高水平大学行列。

  学校现有兰工坪校区、彭家坪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430亩,校舍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248万册,电子图书116万册。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2309人,专任教师1478人,其中教授297人、副教授683人、博士生导师155人、硕士生导师649人、博士学位628人。有双聘院士4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2019年学校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柔性引进“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9人,聘请12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33人、“飞天学者”33人。有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2个,有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优秀专家、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70余人。

  自考招生专业

序号专业名称层次专业代码专业分类
1机电一体化工程-本科本科080307理工类
2建筑工程-本科本科080806理工类

  合作办学

  学校积极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与20多个省内外城市、2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有色金属先进加工技术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与华为公司签订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甘肃省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依托我校成立并挂牌运行,“西北恶劣环境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攻克兰州地铁施工世界性难题。#p#分页标题#e#

  学校不断拓展合作交流空间,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乌克兰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获批建设。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与国外40余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与台湾中正大学、昆山科技大学、静宜大学等签署了校际合作交流协议,与东南大学签署了第二轮(2018—2022年)对口支援协议。近年来已有500多名教师出国(境)交流学习。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顺利通过首批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来自43个国家的近400名国际学生在校学习。

  办学理念

  学校秉承“奋进求是”的校训,大力弘扬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红柳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喜人,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获批建设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1个学院入选全国高校党建“标杆院系”,3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个支部获得教育部“两学一做”支部风采荣誉奖。

  今后,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校,以人才为强校之本、创新为兴校之要,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闻推荐MORE+
热门专业MORE+
学校推荐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