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简介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是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其源头可追溯到前清末季“废科举,兴学堂”的年代,即1907年的归绥师范学堂,是为呼和浩特地区师范教育之始。1922年改为绥远师范学校,其后几经辗转、几次更名,直到1945年迁回原址,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954年更名为呼和浩特师范学校,1977年恢复高考后就开始招收普通师范大专生。2000年9月,呼和浩特师范学校并入呼和浩特教育学院,组建新的呼和浩特教育学院。2002年,由呼和浩特教育学院、呼和浩特管理干部学院、呼和浩特职工大学、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大学四所院校合并组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2004年至2006年,又先后接收了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呼和浩特铁路局分校、呼和浩特铁路中等专业学校、内蒙古广播电视学校、内蒙古技师培训学院,至此完成了九校合并。学院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与时代、民族、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不渝培养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在政界、商界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院系设置
学院设有14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3个教辅部门、13个行政处室。现有招生专业56个,涵盖了13个高职专业大类,其中重点建设专业13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9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7门。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集宁师范学院合办5个本科专业。
办学条件
学院现有东、西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98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63.4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23.8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40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3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1039.34元/生,馆藏纸质图书113.3万册,期刊1200多种,电子图书4096GB,电子期刊8000多种,阅览座位4400个。校园网覆盖全院教学科研和办公生活区,在自治区首家引入了CRP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有校内实训基地198个,校外实训基地157个,其中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总值1.34亿元,工位数3772个,校内年使用频率超623万人时。
学院总建筑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实训基地数、设备总值和生均值、工位数及年使用频率均高于全国、全区同类平均水平。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2720人,全日制中职在校生1539人。在编教职工983人,其中专任教师747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305人,少数民族教师150人,双师素质教师468人。有博士22人,硕士299人。外籍专家5人。国家级行业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7名、教坛新秀6名,院级教学名师31名、教坛新秀30名,自治区级教学团队7个。
在校生数,教师中博士、硕士、专任、双师素质、高级职称、少数民族、自治区级以上教学名师数,师生比、专职政治辅导员与学生比均高于全国示范、国家示范(骨干)同类平均水平。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平台中198项指标均高于全国示范、国家示范(骨干)和全国、全区同类平均水平。#p#分页标题#e#
办学成果
近年来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共1463篇,EI 14篇,出版教材、专著226部,完成国家专利17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68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170项,完成应用技术研究13项,实现技术转化6项。2名教师的美术作品获自治区文学艺术最高奖“萨日纳”奖,1篇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2篇被SCI收录,2篇分别获得自治区教育厅及内蒙古教育协会高校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和三等奖,2篇获得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政府三等奖。
交流合作
学院坚持对外开放办学理念,多方寻求优质教学资源,选择与学费较低、教育资源优越的白俄罗斯多所学校合作,引入白方教师到学院任教、指导教学。2007年开始与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国立大学合作办学,2008年又扩大合作对象,与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国立工业大学合作办学,经教育部批准,现有3+3合作办学项目涉及7个专业,全自治区同类院校合作专业共有11个,合作办学在校生近500人。
办学目标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秉承“明德修身,格物致知”校训,按照“巩固优势、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快速发展”的方针,紧紧围绕学院发展的第一要务,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以特色创优势,以需求扩规模,以创新上水平的发展理念。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市场需要、企业欢迎、学生满意、社会认可”的应用型本科大学。学院确定了“十三五”时期建设成为自治区同类院校中一流院校的奋斗目标。目前,我院正日益成为祖国北部边疆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成果转化基地和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
面向未来,在党和国家的特别关怀支持下,学校将继续坚持走重质量、抓内涵、促特色和国际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办学实力与水平,加快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